吳佩芳
當孩子首次捲入霸凌事件,家長應以傾聽和同理心支持孩子,避免責怪或對抗,並與學校合作處理。透過辨識問題、引導行為及教育旁觀者,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與正向態度。
小學-霸凌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當孩子首次捲入校園霸凌事件,對家長與孩子而言既是一種情緒的挑戰,也是一個人際相處的課題。校園中不時發生的人際衝突,雖然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部分,但當他經歷的是持續的傷害、貶抑甚至孤立時,情況可能升級為霸凌。
認識霸凌的定義與影響
根據教育部《校園霸凌防制準則》,霸凌行為有以下幾個特徵:
持續性:非單次的行為,而是反覆發生。
故意性:明顯具有針對性,企圖貶抑、排擠欺負、騷擾或戲弄他人。
多樣性:形式可能包括語言、文字、圖畫、符號、肢體動作、電子通訊或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等。
後果:對被害者造成精神、心理、生理、財產等損害,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。
學校處理霸凌時,會啟動「校園霸凌防制小組」,透過調查後判定事件是否屬於霸凌。因此,不是所有校園衝突都符合霸凌的定義,但不論是否成立,孩子的感受都應受到重視。
遇到霸凌,家長要做/不要做的五件事
諮商心理師黃之盈指出,孩子在遭遇霸凌時,往往處於負面情緒的急性期。此時,家長應以溫和的方式支持孩子。我們可以試著這樣陪伴他們:
1. 要接納孩子的感受
孩子在描述事件時可能感到焦慮或害怕批評,家長應避免打斷或責備,讓孩子放心說出內心想法。可以試著說:「我知道你一定很難過,發生了什麼事呢?」或「你可以告訴我,我一定會幫助你。」
2. 要表達同理心,建立安全感
對受害者,家長可說:「我真的很心疼,因為我希望能保護你不受傷害。」對於可能涉及霸凌的孩子,則可以詢問:「發生了什麼,讓你選擇這樣對待他?」透過開放性提問,協助孩子面對自己的行為,避免貼上「加害者」的標籤。
3. 要理性處理問題,與學校合作
班級中難免出現排擠或不友善現象,學校在事件發生後,應針對相關人員進行個別與團體輔導。家長在溝通時,需先穩定情緒,理性表達訴求。專家建議,第一步可先與班導師交流,讓學校啟動相關程序,而非一開始就尋求校長或更高層的介入。
4. 不要直接對抗涉事學生:
避免因情緒激動與對方的孩子正面衝突,這可能會惡化問題。
5. 不要責怪自己的孩子:
例如說「你就是這種性格,才會被針對。」這會讓孩子感到孤立,甚至對父母失去信任。
與孩子建立面對霸凌事件的態度
孩子在校園中成長,難免會遇到各種人際關係的挑戰。當面臨霸凌事件時,無論他是受害者、霸凌者,還是旁觀者,正向的態度是幫助孩子走出心理壓力的第一步。
1.支持受害者:幫助孩子辨識可能引起他人不滿的行為,並協助改善;鼓勵孩子發展友善行為,找到積極學習的榜樣。
2.引導霸凌者:與孩子討論行為的影響,並提供替代解決方案,例如如何以非暴力方式解決衝突。
3.教育旁觀者:鼓勵旁觀者採取行動,例如報告事件或幫助受害者,從而營造更友善的校園氛圍。
透過傾聽、同理和理性應對,不僅能幫助孩子平復情緒,也能引導他們學習應對人際關係中的挑戰。最重要的是,讓孩子感受到,無論發生什麼,他們都不是孤單的,有信任的大人可以討論。
清大周育如教授和您分享:如何協助孩子避免被霸凌?(有聲課程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網路發言請遵守與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,謝謝~^^